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老江桥”百年奇迹:为何历多次水患屹立不倒

发布日期:2017-12-29

  随着位于“老江桥”下游(道外侧)50余米处的哈齐高铁松花江特大桥的兴建,百年“老江桥”退役已进入倒计时,市民感受到了高铁脚步临近所带来的激动与感慨。哈齐高铁松花江特大桥开通之时,作为见证哈尔滨百年发展的“老江桥”,将作为文物完整地保留下来。“老江桥”为松花江上第一座桥,它如彩虹似玉带,使人发思古之幽情。

  “老江桥”建设者大多数是中国人

  “老江桥”全称为滨洲线松花江铁路特大桥。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在中东铁路时期称“西部线”,1935年日本强行收购中东铁路后,改称滨洲线。该线始建于1898年6月,由哈尔滨、满洲里两地相向动工,1901年3月在乌奴尔站接轨,全长934.8公里。

  “老江桥”是滨洲线的咽喉,为中东铁路当局斥巨资修建,建桥资金来于华俄道胜银行,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铁路桥。1900年5月17日举行开工典礼,桥长1027.2米(有史料称1052.87米),宽7.2米,19孔钢梁,该桥中心位置距离哈尔滨火车站22公里零783米。桥墩全部由石膏、石头、白灰浆砌就,花岗岩料石镶面。站在铁路大桥两侧桥口向中央地带看,该桥为中间高,两侧低:铁桥中间的5—6孔呈水平状态,两端为6‰的下坡道(即1000延长米下降6米)。桥上最初铺设的钢轨每米重32公斤,轨距1524毫米(俄制宽轨距)。

  大桥总工程师为连铎夫斯基·阿列克谢罗夫工程师负责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大都来自俄国,其中有350名俄籍沉箱人员。绝大多数劳力是中国人,其中有沙俄从中国沿海地区招募来的农民。他们先从家乡乘船抵达俄国海参崴,几经辗转,经松花江水路抵达哈尔滨。

  大桥19孔钢梁中的南侧8孔下承曲弦钢桁梁,由比利时多泳工厂制造;北侧11孔上承华伦式钢桁梁,由俄国工厂制造。钢梁出厂时均为零部件,先取道海参崴,经乌苏里铁路到伊曼港,然后换轮船航经伯力,沿乌苏里江顺流而下,溯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建桥工地,在现场拼装架设。

  大桥于1901年8月竣工,10月2日通车,工期仅用一年零三个月,工期之短创当时的纪录。大桥通车时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场面非常热闹。

  短时间造出沉箱沉井创世界奇迹

  沉箱(即沉入江底的密封大木箱,供施工人员在水下作业之用)、沉井(即供桥梁施工人员露天作业之用)是建造桥梁桥墩之本,质量要求之高,制造工艺之复杂,超乎想象。造桥者用近乎原始的方式,仅用6个月时间便制造出大桥所需的大小18个沉箱、沉井,创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该桥址地质特点上层为3.5—7米的淤泥黄土,下层是1.5—6米的砾砂或细砂,再下层是1.5米以上的粗砂。桥江南侧1—9号桥墩设计为大桥墩,基础采用气压木沉箱建筑,沉箱长14.19米,宽6.08米,气室高2.25米,壁厚0.76米,顶厚1.37米,所用木料,都是上等红松,卯榫组合。江北侧10—18号桥墩为小桥墩,采用双孔八角形木沉井建筑。

  大桥墩建设于冬季开工,施工人员利用封江之际,用马车和爬犁在墩位上建造木沉箱,然后深挖土层,将沉箱沉至地下深度14.6米处,底部支承在细砂层或砾砂层上方。因小桥墩都位于大桥北岸的浅滩上,故施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于春季枯水期施工,就地挖掘深度为10.69米木沉井。

  据大桥管理单位、哈铁工务段原高级桥梁工程师康常义老人介绍,百年前建桥时的沉箱现仍存留于水下,并未腐朽。33年前,他带领工人作业时,曾从桥墩冰层中打捞出一根沉箱“帽木”(沉箱顶部的木料)。

  据他回忆,1979年冬天,他带领工人开始整治9号桥墩的冻害,一名工人在刨冰时,坑底露出一根大松木方子。木方长约6米,木质坚实,表面呈黑褐色。康老当即认定这是当年建桥时沉箱的“帽木”。傍晚收工时,他吩咐工人用爬犁将“帽木”拉回桥梁工区,存放于院内。谁料,次日上班准备向铁路局史志部门报告情况时,发现 “帽木”已不翼而飞。

  百年大桥历经多次水患屹立不倒大桥落成后,屡遭松花江特大洪灾肆虐。

  1932年7月,大雨滂沱,松花江哈尔滨段江水暴涨。随即,南岸决口,北岸一片**。8月12日,水位达119.72米,最大流量10.080立方米/秒,汹涌的洪水将大桥北侧16、17、18号桥墩冲歪,17号桥墩最为严重,向北倾斜66.2厘米。9号桥墩迎水面镶的面料石脱落,墩内的砌石被洪水掏空,凹进深度约2米。大桥北侧太阳岛方向桥头堡被洪水冲刷后,陷入江底,大桥一度中断行车。

  1956年8月、1957年9月,松花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其中1957年水位达120.30米,最大流量12.200立方米/秒,17号桥墩再遭重创。1962年,有关部门铲除17号桥墩,在原沉井的基础上,新建钢筋混凝土桥墩。鉴于新桥墩已达到荷重标准,为节约工程造价,没再进行料石镶面处理,故现大桥18个桥墩中,唯独17号桥墩没有花岗岩料石贴面。

  建国后,哈尔滨人民在历次抗洪斗争中,奋力保护大桥安全。建国初期,对16、17、18号桥墩进行石笼加固。1953年,又在13孔上游增设截水坝,加固北岸防护堤。此后,又向主航道的8、9孔桥墩周围抛投大量块石和石笼。1964年,在桥北侧靠近三角泡处修建桥坝、导流堤后,有效地防止了洪水再次冲击桥墩。据不完全统计,自1957年以来,向大桥及上游河床投石量近5万立方米,相当1670节火车厢的装载量。

  1998年8月,松花江又遭受50年一遇特大洪水,8月23日,峰值水位达120.89米,最大流量17.400立方米/秒,大桥巍然屹立,经受住了考验。

  大桥旧钢梁完全被国产钢梁替代

  1914年,大桥南侧8孔76.8米的下承曲弦钢桁梁出现裂纹,而且逐年扩大。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列车限速每小时15公里运行。1930年(中苏共管期间),经苏联人民交通委员会派员鉴定,认为钢桁梁出现裂纹,系钢梁材质铁氧化和含磷过高及现场组装工艺不良所致。以后虽经多次加固,裂纹仍有增无减,难以控制,到1962年裂纹已多达1500条。另外,北侧11孔33.48米上承钢桁梁载重等级低,且上下盖板锈蚀严重,并有脱落,危及过往行车的安全。

  鉴于上述原因,1962年9月1日,铁道部决定对大桥南侧8孔76.8米下承曲弦钢桁梁进行更换。并根据哈尔滨市政府请求,在大桥两侧增设宽度为1.2米有扶栅人行通道。换梁工程设计单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施工单位为东北第三工程局。该工程于1963年8月30日竣工。8孔新梁中,有6孔利用富拉尔基嫩江桥备用梁,2孔由山海关桥梁厂新制,不论从结构、材质和工艺都优于旧梁,且外观雄伟壮观。

  初设的人行道由木质材料铺设地面,但不耐磨,上世纪80年代被换成铁质防滑步道板至今。

  1971年4月,经哈局自行设计,采用山海关桥梁厂制造的跨度为33.48米16锰低合金钢上承桁梁,对大桥北侧11孔旧梁进行了更换,于1972年2月竣工。自此,大桥钢梁全部脱胎换骨,实行国有化。每昼夜通过列车109列,每列最大牵引量4500吨,运行速度每小时可达45公里。

  钢梁桥墩设计特点及不足之处

  松花江大桥气势如虹,远眺“老江桥”,细心的人会发现,靠近南岸的9孔钢梁框架远比北岸钢梁高大,跨度大,且桥墩粗壮。当年大桥如此设计,完全出于桥下通航的考量。

  百年前的松花江水文、地质情况与现在不尽相同,主流靠近南岸,主航道位于现大桥3—4孔间。中东铁路开工后,松花江成为沙俄的水上运输线,各类船舶昼夜不停地穿梭于江面上,大桥设计者便将江南岸1—9号桥墩设计成大型桥墩,架设76.8米大跨钢梁,桥下净空14米,可供大型轮船通航。大桥北岸是浅滩,故将10—18号桥墩设计成小型桥墩,架设33.5米跨度钢梁。当然设计者没能先知先觉,松花江河道水流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向北岸游移,否则也不会这般的设计了。

  松花江大桥设计施工之缺陷,可见诸文献《中国铁路桥梁史》之点评:一是对建桥后河道主流的变迁没有预见,没有设置相应的水工调节建筑物以保护河床,致使17号等桥墩发生险情,可为后来者训;二是最初的钢梁材质和组装工艺不良,使列车长期限速运行,是为不足之处。

  (新晚报2012年4月29日  B14版)

文章来源:哈尔滨市地方志网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