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黑龙江十三大鲜为人知的古代遗址

发布日期:2018-05-24

  黑龙江历史悠久,早在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时就有人类活动,盘点黑龙江十三大鲜为人知的古代遗址,一起穿越历史,来一次不一样的旅程。

  阎家岗遗址 

  阎家岗遗址

  一、阎家岗遗址

  阎家岗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位于哈尔滨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北岸。经考古发掘,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33种2500余件;石制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为人工打击而成;人工打击的碎骨43件,骨器7件;还出土两个古营地遗址,相距40米,分别用300和500多块兽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马的头骨和肢骨垒砌而成;还发现烧骨、炭屑和粪便化石。经碳-14测定,这些化石的年代为距今22370±300年。在这里活动的早期先民,已能构筑营地,并猎捕大批野兽,说明狩猎技术有了进步。

  二、新开流遗址

  新开流遗址在密山县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1.5公里的湖岗上。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72年发掘28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2座,渔窖10座,出土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说明当时人们是以渔猎为生,尤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年代为6080±300年。这是一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昂昂溪遗址 

  昂昂溪遗址

  三、昂昂溪遗址

  昂昂溪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以西6公里五福火车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此发掘,以后多次发掘,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于渔猎的压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随葬的有骨枪头、骨鱼镖、骨刀梗,说明男子狩猎、捕鱼;女性墓中随葬品有凹底石镞、切割器等,说明女人不但从事家务劳动,也从事狩猎。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质陶、灰泥质陶、黄褐泥质陶3个陶系。石器工具的制作,可分为压制、打制、磨制3种。以压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器形细小,工艺精湛,特别是石镞代表了压制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这个遗址对研究黑龙江省石器时代文化及东北地区远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莺歌岭遗址

  莺歌岭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宁安县镜泊乡学园村西南1.5公里处,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岭的西、北、东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岛,遗址就在半岛之上。遗址的地层堆集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发现居住址两处,均半地穴式建筑。下层的两处居住址,长方式,长6米左右,宽3米左右,深3米多,靠墙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边围以石墙。其中一室内,有一大石,下压一个狍子头骨,大石与灶坑之间,整齐地排列着5个狍子和猪的头骨。室内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为罐、碗、盅、纺轮,陶塑有猪、狗等;石器主要是锄、斧、网坠;骨器有骨针、锥、鹿角锄。上层居住址,也为长方形,深约70厘米。因遭破坏,看不出长度和宽度。穴壁内筑有石墙,其间填以黄土。靠墙处有柱洞。居址内出土物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较多。陶器火候较高,陶质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类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动物有猪、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态各异。石器以打制、磨制为主,有石斧、有肩石锄、束腰石锄和石锛、茅、镞及长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针、锥、簪、匕首,还有牙刀、牙锥、蚌刀和桦树皮器。莺歌岭下层文化类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上层出土物经碳-14测定,为距今3025±90年,应在商周之际。下层当较上层更早,应在商代初期。

   白金堡遗址 

  白金堡遗址

  五、白金堡遗址

  白金堡遗址属青铜时代遗址,位于肇源县城西50公里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临嫩江0.5公里,东距嫩江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处15公里。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出房址3处,窖穴(灰坑)40多处,陶窖1处,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为园角长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为4.4×8或4×4米。有门道,呈斜坡形,长1.3米,宽1米。地面经过夯打,厚约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椭园形。有柱洞,木柱当是支撑屋顶的支柱。室内西北侧有土台,可能用于放置生活用品。西侧有窖穴,有园形和长方形两种,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粮食、果品的。灰沟(防护沟)很长,东西向呈半园形,宽深各1米,沟壁斜直,用于防护和守卫,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遗迹之一。出土陶器1000余件,有鬲、罐、钵、壶、盆、碗、杯、网坠等。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坚硬,色泽纯正。从房址的建筑看,当地先民已过着安定生活;从蚌刀、蚌镰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农业;精致的骨鱼镖和土层中大量鱼骨的堆集,说明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动物纹(羊纹、鹿纹、骆驼纹)的出现,反映了畜牧业也有了发展。遗址的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下层时间较早,相当于商代末期,上层时间较晚,相当于西周末年。经碳-14测定,距今分别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遗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积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丰富1处典型青铜时代文化遣存。对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学术界认为这里的先民已进入文明时期。1981年白金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凤林古城遗址

  凤林古城属铁器时代遗址。位于三江平原的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300米处。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谊农场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魏时期古城、古居址181处,其中古城62处,古居住址119处。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占地约100万平方米的凤林乡古城。与宝清县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称为“对面城”。古城有内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东墙长116米,南墙长112米,西墙长124米,北墙长119米。墙残高2-4米。城四角有角楼址,4个马面设在每面墙中部。角楼、马面向墙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护城河深3-4米,宽16-18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很坚固。六号城较各城面积大,城墙高,可能为部落首领住所。各城的内外都有许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长5-10米,宽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双耳铜鹮、小铜钟、铁箭头,还有玉器、玛瑙等饰物。从各城的布局看,当时的居民约有数万,已结束了游牧,进入定居,农业、养畜业、制陶业和纺织业都达到一定水平,在组织上也初具国家的雏形。经考证,居民为满族的祖先挹娄人。

  凤林古城的发现,彻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这一说法,对研究满族历史、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变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又由于此城巨大而结构复杂,对研究黑龙江古城的类型提供了新的例证。

  七、上京龙泉府故城遗址

  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俗称东京城,位于宁安县城西南30多公里牡丹江畔的东京城镇。渤海是唐代我国东北以靺鞨族粟末部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受唐册封。设有“五京”,上京龙泉府为其首府。故城在三面水绕、四面环山的盆地中,规模完全仿唐都长安城兴建。分外城、内城和宫城(紫禁城)。外城呈长方形,北墙长4946米,南墙长4584米,西墙长3500米,东墙长3359米,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以上。外城共有10门,南北各3门,东西各2门。外城中心大街为朱雀大街,街宽110米,将外城分为东西两区。内城也呈长方形,东西长1052米,南北宽470米。宫城(紫禁城)在内城以北中间,南北长720米,东西宽620米。南面城墙中间为正门五凤楼,但未开门道,门在楼的台基两侧。宫殿在宫城中间,今仅存五重殿基,南北排列在一中轴线上。宫城东侧有东内苑,其南部有池塘,池塘东西两侧有人工堆砌的假山以及一些楼台殿阁。宫城西侧有西内苑,宫城北侧有北内苑,内有墙垣的地基和水井等。宫殿和房屋建筑材料多用石料和砖瓦,有宝相纹花砖、文字瓦、莲花瓦当、各种釉瓦等。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建东丹国,公元929年,东丹国南迁辽阳,龙泉府宫殿和城市全部被毁。此遗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京会宁府故城遗址 

  上京会宁府故城遗址

  八、上京会宁府故城遗址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俗称白城,在阿城县城南2公里,阿什河左岸。为金朝(1115-1234)的前期都城。1115-1152年间,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4帝以此为都,达38年之久。它是上京路和会宁府的治所。故城由南北两城组成,两城皆长方形,北城竖修,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横修,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3米。金太祖时仅有北城,较简陋;太宗时筑新城(即南城),并建皇城;熙宗时曾扩建皇城,宫殿的建筑仿效汴梁(开封)。1152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下令毁掉上京宫殿。金世宗即位后,于1162年,曾在庆元宫旧址建殿9间,以后又修复太祖庙、城隍庙。1184年,世宗东巡至上京城,进入复兴时期。金末,1217年,蒲先万奴攻占上京后焚毁上京宫殿庙宇,上京城遭到严重破坏。此遗址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五国头城遗址

  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属辽代五国部之一——越里吉治所。位于依兰县城北门外,松花江南岸,西濒牡丹江,东傍倭肯河,东(倭肯哈达山)西(拉哈福山)两山夹峙,素有“松花江门户”之称。公元10世纪,分布在依兰以下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生女真人”形成著名的五大部族(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通称五国部。越里吉部驻地为今依兰县城,又为五国部盟城,故称五国头城。五国头城为辽代军事重镇。古城原为长方形,东西墙长850米,南北墙长450米。经过近千年变化,仅残存部分残垣断壁,城门、马面已荡然无存。金天会五年(1127)金军攻占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徽、钦二帝被掳,与皇亲国戚470余人曾囚禁于此。清初曾有赫哲族的丛克勒、努雅勒、胡什哈里(即汉姓葛、卢、胡)三姓人居此,故又名三姓。1726年(清雍正四年),在此设三姓副都统衙门。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子城古城遗址 

  塔子城古城遗址

  十、塔子城古城遗址

  塔子城古城遗址位于嫩江支流绰尔河畔,泰来县城西北45公里塔子城镇,城外有砖塔,故名。为辽代(907-1125年)泰州故城,金初属上京路管辖,仍称泰州。元代继续沿用,清代称绰尔城,是黑龙江省西部规模最大的古城。城址呈方形,周长逾4.5公里,其中南墙1118米,北墙1160米,西墙1123米,东墙1160米,城墙有4座瓮门,外有3道护城壕堑,现已大部被毁,无法寻找故迹。城内曾出土辽大安7年(1091)石刻残碑。城西北隅有大面积元代建筑遗址。城外还曾发现辽、金、元代的墓葬。此遗址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蒲峪路故城遗址

  蒲峪路为金代上京路所辖之蒲峪、胡里改和恤品三路之一,管辖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蒲峪路治所在今黑龙江克东县城西北7.5公里的金城乡金城村附近。北临乌裕尔河,城东南5公里,有沉寂火山——二克山。城址呈椭圆形,周长2800多米,城墙土夯,有瓮城、马面、南北两门。城内出土大量金代文物,其中“蒲峪路印”的出土为蒲峪路城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物证。蒲峪路是金代上京以北军事重镇之一,故城毁于金末元初的战火。此遗址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松峰山道教遗址

  松峰山位于阿城县东南39公里的山河乡,是张广才岭余脉中的一座山峰,海拔600米。山势险峻,奇峰突出,古松青翠,柞桦蔽日、山泉流水,风景幽静。早在金代,已为道家选作清修之所。

  在松峰山主峰半腰处的山梁上,有一古老岩洞,沿口岩石上,刻有“松峰山太虚洞”6个大字。洞中有4块石碑,其中最早的1块是“曹道士碑”,碑上写有“承安四年五月初五日”立石字样,即1199年,金章宗承安四年。证明在此之前,已有一定数量的道家门徒在此修炼,因而才能为羽化的曹道清立碑。另一块石碑是清代立的,记述海云观的历史,因碑刻遭到破坏,只知曾建海云观,不知详情。观址早已是一片废墟。

  据曹道士碑文,太虚洞在金代也称“金源乳峰古洞”,因山形有似双乳故名。太虚洞原为自然岩洞,经人工修凿开拓,由山前凿通至山后,当地居民称为穿心洞。洞长约20米,宽2-4米,高约2.5米。洞外的山脊上,道教留下遗迹有“拜斗台”(拜北斗七星)、围棋盘、石井、石室等。附近山林中还有多处石砌道塚。现在松峰山已成为阿城县旅游胜地。

  十三、小岭冶铁遗址

  小岭冶铁遗址在阿城县小岭镇。遗址以五道岭古代铁矿坑为中心,西北到玉泉镇的常山屯;西南到五常县的道平岭、石咀沟;南到阿什河边的泉阳河屯;东北到小岭车站附近的山地中。现存古铁矿1处,残存矿洞10余个。经发掘,矿洞深约40-50米,均由山上往下旋转开凿。已发现冶铁遗址50余处。建筑遗址10余处。系金代早期遗址,从开采、选矿到冶炼是一个完整的炼铁基地,且已有专门的铁工作坊。

文章来源:大兴安岭岩画研究的博客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7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