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宁古塔老建筑 砖瓦无声有故事(一)

发布日期:2018-01-29

宁古塔老建筑 砖瓦无声有故事(一) 

  清代中末期东北地区典型的满族的民房 资料片

  宁古塔,历来是东北区域北部的行政中心、军事重镇。明末清初,宁古塔还成为清廷放逐流人的接受地。随着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迁入,尤其是流人的流徙,为宁古塔带来了中原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也使宁古塔建筑文化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并融汇到宁古塔历史文化长卷之中。

  从地下到地上

  满族是宁古塔乃至东北地区的原住民,因此才有“宁古塔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的说法。从一些史料和考古证据看,满族的先人聚居建筑经历了一个由地下到地上、从简陋到复杂的过程。

  早期的满族先人,即肃慎、挹娄时期,处在原始氏族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再加上地处严寒,生产力低下,生活十分艰苦。

  那时住民多是住在长方形地穴或半地穴里。《晋书》记载的:“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就是那时满族先人——肃慎、挹娄人的居住方式。满语“挹娄”汉译为“穴”的意思,其意不言自明。挹娄穴居“以深为贵”,后来出现了半地穴式住所。即便到了当代,仍可在一些地方见到“马架子”、“窝棚”,就是历代相传并加以改进了的巢居与穴处的建筑型制。

  到了勿吉时期,满族的先人开始进入一夫一妻制的个人小家庭社会,住所普遍为半地穴式,房屋面积一般约30多平方米,屋顶为四角攒尖式,室内有“木板床”,并有火灶。这个火灶,并不是后来我们熟知的火炕。据《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人“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向上,以梯出入。”

  所谓“筑城”,即在地面穴口处围成土墙样式,以增强防寒、挡风、遮蔽作用。

  靺鞨人,“夏则出水草,冬则入穴居。”(《旧唐书》卷199)这时的“穴”已不同于先人肃慎、挹娄、勿吉时的“穴”,而是一种简陋的房屋——“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复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

  到了女真初期,房室建筑有了飞跃发展。据《金史·世纪》载,至献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纳葛里……”满语“纳葛里”汉译为居室,那时的居室只是“屋高数尺,无瓦,复以木板,或以桦皮或草绸缪之,墙垣篱壁”。到了辽金时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女真其居住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已开始由过去的穴居方式转变为地面居住,开始了定居生活。

  尽管那时的房屋无法与现在的房屋相比,但从当时的住宅型制中已经窥见到现代住宅的雏形。

宁古塔老建筑 砖瓦无声有故事(一) 

  宁安望江楼一角屋脊。 摄影 杜山

  金朝都城上京会宁府不但有雄伟壮观的城楼、宫殿,而且有精巧的御花园。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的举世闻名的卢沟桥,桥长266米,宽7.5米,桥栏石柱上雕刻着大小不等、雕工精细、神态生动的485个石狮,历经八百余年风吹雨淋和炮火洗礼,至今安然,反映出女真时期建筑与雕刻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女真人信奉佛教的人很多,“浮图之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就是《大金国志》对女真人信奉佛教情形的描述。所以女真时期的建筑艺术,多反映出佛教、道教的色彩。辽阳白塔、铁岭白塔都是反映女真时期信奉佛教建筑的代表作品。

  女真后期居室建筑已开始向满族老屋过渡。满族入关后,开始与汉族杂居,民居建筑受汉族建筑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在满族固有的建筑方式基础上,又结合汉族的建筑方式,向更为综合的建筑型制发展。

  康熙及其以后,流人和移民开始大量进入宁古塔,将中原、江南地区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一并带入,对宁古塔的民居、寺庙、官府的建筑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宁古塔的建筑形式渗透、融合了中原、江南地区传统的建筑文化,既适应了宁古塔地区气候环境特点,又保留了满族建筑的传统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宁古塔建筑文化特点。

  砖瓦无言经风雨

  瓦当刚开始出现时,是作为一种屋檩的饰物,名曰“遮朽”,起着防腐的作用。板瓦的出现,或压盖屋脊,或叠仰井壁,起导水、滤水的作用。方砖的出现用于铺地防潮。其中既有“天地相应”、“五行相生”的哲理,又有“天降祥乎于民”的文化内涵。

  宁古塔的瓦当何时出现又何时开始使用,史料上并无翔实记载,但从已出土的残砖片瓦上来看,宁古塔古建筑所透视出的砖瓦文化,应该说起源于渤海甚至更早。

  渤海以栗末靺鞨族人为主体,隶属于唐。这时的靺鞨人,虽然居住方式还是半地穴式,但已实行一夫一妻制。

  文物考古部门曾在渤海旧都“敖东城”遗址。挖掘出铜钱、石臼、陶器、兵器、铁锅、砖瓦等文物;在江东“二十四块石”建筑遗址(位于敦化市区江东),也发现了大量灰色和红色布纹瓦、筒瓦、滴水瓦等残片。到大兴十八年(公元755年)大钦茂将国都从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迁至上京龙泉府后,其建筑更加壮观。这时期建筑用的瓦当,内涵丰富。早期渤海瓦当其特点是,外缘高、浅浮雕莲花隆起、莲瓣精美、莲肉丰腴,而渤海晚期的瓦当——莲花瓦当,其细部变化复杂。如果来概括其由早及晚的演化规律,瓦当外缘由高变低,浅浮雕莲花由隆起变平扁,莲瓣由精美变呆板,莲肉由丰腴变清瘦。

  说起渤海的莲花瓦当,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瓦窑主人为烧制出带有饰纹的瓦当,到牡丹江上的莲花湖拜佛,一位高僧对窑主说:“莲花清净圣洁,出污泥而不染。”接着又高声说道:“王亲贵族高居深宫,要清正廉洁,关怀万民,不负百姓父母官。”窑主听到高僧的话,就将烧制出来的莲花瓦当呈献给国王。国王看见饰有六瓣莲花纹的圆形瓦当镶嵌于房檐殿檐,对文武百官说:“莲花瓦当要流芳后世。”

  传说毕竟是传说,渤海的莲花瓦当与唐王朝的莲花瓦当特征相类似,又有其自身特点,也可以映射出当时建筑文化的辐射与渊源。

  到了金代乃至清代,瓦当的图案已发生了变化,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偶见兽面图形。考古人员发掘的清代虎面纹瓦与金代的兽面纹瓦当在风格上一脉相承,只是两者的质地和执法不再相同。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4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