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哈尔滨地区的民族演变

发布日期:2018-01-15

  满族是女真的后裔,1635年皇太极命大臣巴兰奇、木什喀分左右两翼,率兵2500名往征黑龙江地方。谕曰:"尔等此行,道路遥远,且此地人民语言与我同,携之而来,可为我用。攻略时,宜谕之曰:尔等先世皆我一国之人,载籍具在,尔等未知之,是以甘自外,我皇上久欲收服。如此谕之,有不翻然来归者呼?尔等共勉体朕意",又说:"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锡伯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自今以后,一切人等只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由此,始定族名为"满洲",正式废除了"诸申"(女真)旧称。满洲之为族称是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也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汉族和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共同形成满洲的重要组成部分。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的东海瓦尔喀部和使鹿等部相继归附,其中有尼满部、阿库里部、厄勒部、乌扎拉部、兀尔吉部以及锡霍特山北段和黑龙江下游的使鹿部。

  皇太极宣布废除诸申族名,改称满洲,这就是满族名称的由来。

  满洲有"佛满洲"和"伊彻满洲"之分,即旧与新之分。所谓"佛满洲",是指"国初收服诸部,凡族人之能成数佐领、数十佐领者,咸归于满洲"部分,如清初努尔哈赤在统一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过程中,先后收服了叶赫、辉发:乌拉、哈达和虎尔哈、瓦尔喀诸部,并被编人八旗而成为满族的老成员。所谓"伊彻满洲"是指清朝"定鼎后人旗者",即清军1644年人关后,编人八旗者。据有关资料统计,康熙年间,原住在宁古塔、三姓一带的赫哲人和辉春以东沿海地方的库雅喇人,被编人新满洲旗籍者,共有85个佐领。如果按康熙朝每佐领130名计算,约有1万丁以上,连同家属,估计有5万多人的新成员。满族中还包括一部分编人满洲八旗的汉人和蒙古人。

  哈尔滨地区,亦由于努尔哈赤、皇太极连年用兵征服各地,并对所征服之地的居民强行编人八旗,致使明末清初本来已经地旷人稀的哈尔滨地区再度荒芜。据著名满语专家穆晔骏实地调查家谱记载,也完全得到了证实。

  穆晔骏先生于1964年到1977年期间,曾访问了巴拉人(未人关而逃人深山的满族人,即本地人)67户,共74人。阅读了巴拉人的家谱16份,其中满文家谱7份,汉文家谱9份;有谱序、谱记的家谱14份,有两份只有谱单(即祖辈名讳和姓氏),别无可考。这67户人家,当时分别居住在双城、五常、阿城、延寿、尚志、方正、木兰、呼兰、通河、宾县、巴彦11个县,自称汉族的有6户,其余都自称满族。

  据他们的家谱记载,皆不隶旗籍,在明朝末年,有的是尚坚城(白城)的站丁,有的在勒力(拉林)河一带从事渔猎,有的在阿舒河(阿什河)和苏额里河(松花江)以渔猎为业,有的是库里罕河(呼尔哈河)的渔民有的是阿林乌底克(即深山密林中人)。由于"蛮珠"八旗军)发兵求战,抵敌不过,携带家口、牲畜,辗转数年,逃人山中避难,因久居山中,世代相传遂成了巴尼人(本地人)。由于他们不隶属旗籍,旗人不称呼他们为巴尼,而称呼他们为巴拉或巴懒尼雅玛。

  哈尔滨地区几度荒芜,这次荒芜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18世纪中叶之前,哈尔滨还没有显示它在地理位置上的任何重要性。当时在哈尔滨周围经过的三条驿道,都远离哈尔滨通过。第一条是l 686年修筑的吉林乌拉通往瑷珲的驿道,途经伯都纳、新站、齐齐哈尔、墨尔根至瑷珲。它最近处距哈尔滨150公里;第二条是1686年至1759年修筑的吉林乌拉通往三姓的驿道,途经舒兰、拉林、蜚克图、崇古尔库至三姓,它最近处距哈尔滨30公里;第三条是1735年修筑的乌兰诺尔通往呼兰的驿道,途经鄂尔多图、布拉喀、扎克和硕至呼兰,它最近处距哈尔滨1 5公里。由于这些驿道没有直接从哈尔滨经过,所以哈尔滨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而其邻近之呼兰、阿城、拉林、双城早在哈尔滨村形成之前就已经发展成重镇了。

  江北,1683年在呼兰河流域设8处卡伦。1734年建呼兰城,并从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城移拨来满洲、索伦、达斡尔、汉军500余名,设旗驻防。1736年,设置呼兰水师营,并建恒积仓。1737年,黑龙江将军那苏图奏准在呼兰设立官庄,咨盛京将军于八旗开户人内选能种田壮3400名,携带家口前往开垦。每壮丁一名拨给地60亩,盖给草房2间,每1 0丁合编一庄,共设官庄4O所。1742年,增至50所。1857年,御史吴炜有驰禁官荒之奏,查出例年旗招民垦地23000余垧,民户2500名。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准招民试垦闲荒,邻省居民闻风趋至,迨至1875年,民垦地已达128,994向,呼兰遂成江北重镇。

  江南,1683年清军为征讨罗刹(俄罗斯),在行军路线拉林设置官仓,俗称"拉林仓”。1725年,设拉林协领,1744年设拉林副都统,1768年建拉林城;阿勒楚喀,始于1726年设协领,1729年改建土城,1744年设阿勒楚喀副都统。江南大规模土地开发,始于1741年户部侍郎梁诗正奏准京旗"闲散人丁,分置边屯",并著大学士查郎阿等前往吉林、黑龙江等处查有可垦之地。据查,"拉林,阿勒楚喀地方,有地一段,周八百余里,尚属可垦"。1742年,议政大臣广禄议准"移驻满洲一千名,屯垦耕种"。据《吉林通志》》记载,至1744年,迁往拉林地区的京旗已有750人,共设24个旗,每旗分3个屯。今哈尔滨市郊沙曼屯最初便是由拉林东北15公里处镶蓝旗三屯中的富、关、吴三姓满洲迁此落户建屯的,自称“依兰包",即"三家子"之意。后因富姓萨满出名,又称"萨满屯",讹称俄语"沙曼屯"(意为"草坯屯")。

  1812年,清政府财政日益困难,决定再移京旗人屯垦东三省,命吉林将军赛冲阿实勘。1814年,吉林继任将军富俊亲往拉林、双城堡勘察荒地,并上奏《拉林试垦章程》,请求往拉林、双城堡移拨京旗。至1827年,又移来京旗487户。拉林、双城、阿勒楚喀遂成江南三大重镇。

  由于松花江南北两岸京屯、官屯和民屯日见增多,旗人、汉民等捕鱼的也就多了起来。据1761年吉林将军恒禄奏称:“松花江下游、伯都纳所属地方,旗民驿站人,口外蒙古等,设网打鱼,率多争竞,请分定边界,计网征税,以杜讼端”等语,并著喀喇沁贝子瑚图灵阿等驰驿前往秉公查勘,分定地界。

  1761年7月,瑚图灵阿等回奏"查松花江下游,内岸属伯都纳、拉林,外岸属蒙古,应令各于本岸捕鱼,不得互越。其按网征税事宜,除拉林十网,曾给闲散满洲,蒙古十二网,亦经分给该处,均不征税外,伯都纳十八网,每网按年征税银二十两"。哈尔滨恰为分给拉林闲散满洲十网中的一网,那么最初占据哈尔滨渔场的便是满族人。由此可证,这种民族环境排除了哈尔滨为女真语,或蒙语、达斡尔语、锡伯语、汉语之可能性,而必为满语无疑。

文章来源:哈尔滨市地方志网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