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大直街上,满载着哈尔滨的“历史”

发布日期:2018-11-13

大直街上,满载着哈尔滨的“历史” 

早期的西大直街

大直街上,满载着哈尔滨的“历史” 

中东铁路俱乐部露天剧场

大直街上,满载着哈尔滨的“历史” 

原大直街秋林公司一带

大直街上,满载着哈尔滨的“历史” 

原大直街秋林公司一带

大直街上,满载着哈尔滨的“历史” 

圣母守护教堂和尼埃拉依教堂

  南岗区是哈市的开埠之区,贯穿中心的大直街,宛如一条横卧在松花江畔的巨龙,曾经华洋杂处,欧式建筑成群,被称为“龙脊”。

  建国后,位于“龙脊”最高点上的,依然是1900年落成的圣·尼古拉教堂,主教府依偎在它的东侧,省博物馆、国际旅行社、少年宫、原意大利领事馆等欧式建筑围绕在教堂广场四周,加上活力四射的红军体育场,让这里成为哈尔滨最有味道的城市橱窗。

  如今,教堂广场标志性的圣·尼古拉教堂消失了,视野宽阔的动感地带——南岗体育场也被高楼侵占。东大直街和西大直街沿线,仅存20多处历史建筑,已是除了中央大街之外,哈市历史建筑最集中的路段。走在大直街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切断了历史的“龙脉”,只有那些点缀其间的历史建筑,似乎仍在吟唱着老哈尔滨的洋气与浪漫。

  西大直街——因中东铁路而生的欧式大街

  史料记载,大直街于1898年建成,与近代哈尔滨市同龄。“文革”期间一度改称东方红大街,后恢复原名,不过以红军街为界分为两段,分为东大直街和西大直街。

  西大直街,因中东铁路的建设而出现。中东铁路的行政区,主要就集中在西大直街两侧的秦家岗(今南岗)区域。如今走在这条大街上,一栋栋与中东铁路有关的老建筑,诉说着这座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的历史。

  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被老百姓俗称为大石头房子,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1904年与老哈尔滨火车站同一年落成,是秦家岗一带最早建成的欧式建筑之一。这座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经历百年风雨,至今仍然风采奕奕。

  “祖研”所在地,原为沙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同样建于1904年,为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史志记载,日伪统治时期,这里被日军多门第二师团司令部强行占用。哈尔滨解放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设在这里。建国后,铁路卫生学校在这里存在了半个多世纪。

  哈尔滨铁道报社办公楼,是一栋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建于1910年,最初为中东铁路高级职员官邸,后来中东铁路督办公署在此办公。建国后,这里成为哈尔滨铁路科学研究所办公地,后为哈尔滨铁路局总工会办工场所。

  位于西大直街65号的那栋折中主义风格建筑,被市民俗称为“大鹰楼”。当年的教化街,是哈尔滨第二条铺设方石路的大街;当年的教化广场,是哈尔滨首辆“摩电车”(由马家沟电厂经秋林公司到西大直街)的终点站。老哈尔滨人朱俊峰告诉本报记者,夏天,西大直街两侧绿树成荫,一栋栋带花园的俄式别墅和平房掩映其间,摩电车叮叮当当驶过,别具异域风情。如今,摩电没了,大多数俄式别墅被扒掉了,“大鹰楼”这栋据称有近百年历史的犹太商人洋行,也已经破败不堪。

  教化广场曾经还有一栋有历史的老建筑,位于今天的百脑汇大楼所在地,曾是上世纪初为建设中东铁路服务的俄国气象站旧址。哈尔滨解放时,这里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气象站,成了黑龙江省气象台前身——哈尔滨气象台所在地。上世纪70年代以后,这里成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教职工宿舍,11年前被拆除,只在百脑汇大楼的侧面留下老气象台的影子,供老哈尔滨人怀念。

  漫步西大直街,与中东铁路有关的学校建筑也把记者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初。中东铁路管理局1906年创办的商务学堂,也曾是1920年创办的高等经济法律学校和第一音乐学校诞生地。伪满时期,这里创办了哈尔滨铁道学院;解放后,曾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如今,这里仍然是一座学校,哈工大附中在此不断创造着辉煌。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位于西大直街附近的公司街上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0年,为满足中东铁路运营及俄籍铁路员工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需求,这所学校应运而生,时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为筹建协会主席,工程师摄罗阔夫为首任校长,1924年首届毕业生就是来自铁路建筑系的22名学生。建国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沿西大直街,相继建成了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建筑学院大楼、机械楼、电机楼及前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的哈工大主楼等历史建筑。公司街旧址,2004年12月21日发生火灾后被大规模改造,如今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哈铁文化宫,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1911年建成。这栋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而成,是西大直街上最辉煌的历史建筑之一。最初,这里是电影和舞厅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后院有木制的凉亭和一个半球形的露天剧场,绿化带和休闲长椅一直绵延到当时是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建国后的文联)大院外。老哈尔滨人朱俊峰记得,哈铁文化宫露天剧场被铁路职工亲切地称为“半拉瓢”,是合理用声学原理精心建造的舞台,台上唱歌、讲演根本不用麦克风。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0场演出中,除了开幕式在青年宫,包括闭幕式在内的其他9场演出,全在露天剧场。因与当时的哈铁文化宫主任是“铁路房”一带的邻居,朱老有幸现场观看了首届“哈夏”闭幕式盛况,这成为他最难忘的“哈夏”记忆。可惜,漂亮的露天剧场在“文革”期间被毁。

  红太阳展览馆,曾是建国后西大直街上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上世纪90年代改为黑龙江国际博览中心。这里曾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哈洽会”,成为当时全国七个大型展览馆之一。朱俊峰说,1959年北方大厦和花园邨宾馆落成后,有关部门决定在西大直街建一个集舞厅、餐厅、游泳馆等为一体的“综合俱乐部”,后工程搁浅,这个建筑也成了“半截工程”。1968年,省革委会决定在“半截工程”基础上修建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建设大军“日战太阳夜战星,望着星月当灯笼”,用9个月建成了以展览大厅为主体,兼具剧场、舞厅、会议厅、彩扩部、执行所等在内的展览馆。2004年,黑龙江国际博览中心“转型”,成为集休闲、购物、娱乐、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购物中心。

  1983年建成的现代玻璃外墙建筑北方剧场,占据了西大直街1号位置,却与这条街上的历史建筑有点格格不入。只有它门前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散发着特殊的历史味道。

  东大直街——曾经洋味十足的生活区

  与西大直街以行政办公区为主不同,东大直街一带,早期是侨民的休闲生活区。在《画说哈尔滨》中,一幅俯拍的东大直街彩色照片,可以看到白墙、红顶、绿茵,美不胜收。老哈尔滨人朱俊峰告诉本报记者,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东大直街最时尚的地方——秋林洋行地带。

  秋林洋行是俄商在哈尔滨开办最早、也是最为著名的商行之一,这栋巴洛克艺术风格建筑1908年投入使用。历史上的秋林洋行几经易主,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被苏联政府接管,上世纪50年代,隶属哈尔滨市商业局的国营秋林公司成立。1978年,秋林公司由二层扩建为四层,曾改称“松花江百货大楼”。

  朱俊峰说,在老哈尔滨人的记忆中,秋林公司曾是洋气时尚的代名词。“195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建设厅,与秋林公司隔道相望。秋林公司高大的橱窗非常迷人,门前街边的长椅也很别致。当时,秋林公司一层设有餐饮部,常有市民在此开怀畅饮,下酒菜是酸黄瓜和红肠。食品柜台上摆着扇形表盘的俄式秤,大列巴切着卖。当时,秋林公司有不少苏联籍女售货员,浓妆艳抹,头扎白方巾,汉语贼溜。”

  1959年国庆节,朱俊峰到秋林公司对面新落成的邮局大楼楼顶,拍下了夕阳里的秋林公司全貌。他说,当时,秋林公司大楼还保留着昔日洋行的样子,与它同侧的地方,即今天的大世界商城一带,是颇负盛名的游廊式商场。后来松雷商厦及电力大厦所在地,则是一栋别致的小洋楼,普希金大药房曾开在这里。可惜,如今除了秋林公司大楼,其他都不在了。

  东大直街及周边地带,也曾是各国领事馆及外交人员的比较集中的区域。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上世纪20年代从今天的果戈里大街迁入东大直街289号大楼内。法国领事馆1907年设于东大直街,后迁至与东大直街垂直的齐齐哈尔街(现龙江街)上。英国领事馆1911年设于今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后迁至车站街(今红军街)。葡萄牙领事馆上世纪20年代设于东大直街,日伪统治时期迁至西大直街一栋小楼内。捷克政府1919年在哈尔滨设立远东外交代表,馆址初期在东大直街(今极乐小区所在地),1931年设领事馆后才迁入吉林街。可惜,很多早期的领事馆建筑已经无处寻踪。

  作为侨民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区,大直街一带的教堂建筑也比较有名。除了已于“文革”中被毁的圣·尼古拉教堂,还有几栋教堂建筑保留至今。圣母安息教堂1908年建成,那里曾经是俄侨新墓地,如今,它仍然矗立在文化公园内,可惜一个葱头式穹顶已被毁掉。圣母守护教堂所在地曾是俄侨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如今,这座教堂里还存有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重达2600公斤大钟,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正式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堂。与圣母守护教堂相邻的基督教尼埃拉依教堂历经90多年风雨,目前是哈尔滨保护建筑中唯一的哥特式建筑。耶稣圣心教堂目前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不过是2004年重建的,建于百年前的原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文革”期间钟楼被推倒,管风琴被毁掉,曾被一所中学占用多年。位于东大直街的极乐寺落成于1924年,是东北三省保存完好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里面的七级浮屠塔玲珑秀丽,堪称建筑精品。

  东大直街上还有一座中国古典式墓塔,建成于1925年,墓主人是当年号称哈尔滨四大家族之一的富商张廷昇的母亲张孔氏。据记载,清光绪年间,张鸿轩与张孔氏夫妻带着6个孩子,从山东寿光县老家踏上了闯关东之路,1898年全家落户香坊,并将小儿子张廷昇送到私塾读书。长大后,精通俄语的张廷昇经常接触俄国商人,后投入商界,先后在道外开办了大舞台、评剧院、大昌隆商场、金店、银号,并在外县开办了酒厂、粮油加工厂等企业,成为哈尔滨有名的巨商。1922年,时年95岁高龄的张孔氏辞世,张庭昇请来能工巧匠,花两年时间在自家豪宅院内,为母亲建造了这栋楼阁式墓塔。当年的张家别墅,现在的是一家眼科医院。这座在“文革”中留存下来的墓塔,每逢清明,都会有张家后人回来进行祭扫活动。

  如今,大直街将变身高科技产业经济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在“龙脊”上吟唱。它深厚的欧式文化底蕴,和那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如果保护和利用得当,将成为助推新南岗腾飞的动力。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