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发布日期:2018-09-30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一份材料记载,1979年全国电影观众达二百八十亿人次,每天平均有七千多万人看电影。这个数字,即便放到今天依然无法想象,那才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

  记载这份数字的杂志名叫《电影百花》,32开一小本,售价2毛钱。它诞生于1980年,五年后的1984年,它销声匿迹了。这本杂志由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版,也是继《大众电影》后,全国第二家电影杂志。本周,本报记者探访了当年《电影百花》的创办人、今年88岁的张耀辉先生,听他回忆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的这一朵“小花”。

  《电影百花》的花样年华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作为力求使我省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的《电影百花》,同广大电影爱好者见面了。

  《电影百花》要尽力做到形式活泼,内容多彩,图文并茂。它开辟有影坛佳话、编导创作经验漫笔、影片评论、电影史话、演员近况、影片宣传放映经验交流、观众园地等栏目,以增长读者的电影知识,引导读者看好影片,推动电影事业的更大发展,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这是《电影百花》1980年1月创刊的发刊词。这本杂志为啥叫《电影百花》?张耀辉告诉本报记者:“大众电影百花奖在1980年重新恢复,这是由老百姓评出来的奖项,我们创作这本杂志也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电影的渴求。”

  和现在媒体的编辑工作一样,《电影百花》的编辑部同样没日没夜。“连礼拜天都没有!”张耀辉回忆:“我一个月至少有10天在外地采访,明星们总能在北影厂、上影厂、长影厂、珠影厂见到我,那时候全国没几家电影杂志,再加上我这个人的性格,‘联络人’呗,现在资深的明星大腕,我们当年都混得不错。”

  每月25号是《电影百花》的出版日。张耀辉回忆:“每一期都发行20多万份。哈尔滨各大电影院都来取杂志,都来抢,问能不能多给几份,还有外地的、外县的电影院,什么富裕的方正的。看完电影,大家买本杂志,两毛钱也不贵,花花绿绿的,电影院收完钱再给我们财务汇过来。那时候大家也就只能翻翻电影杂志,没别的,车间里、办公室里大家都传看。有的人家穷,一个胡同口挨家挨户排班买杂志,你家买1月份的,我家买2月份的,相互穿换着看,家家都没电视,电影就是惟一的娱乐。”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翻开1980年的《电影百花》合订本,本报记者十分感慨,原来38年前,咱们哈尔滨人这么懂电影。当年7月,黑龙江电影制片厂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她从雾中来》在哈尔滨开拍,《电影百花》做了详尽的报道,从电影明星到导演,再到拍摄花絮。还有《海外赤子》《庐山恋》《爱情啊你姓什么》《雾都茫茫》《神秘的大佛》……只要一部电影上映,明星采访马上就会跟上。那个年代,连电话都很少,人们之间的联系就靠写信和发电报。张耀辉说:“这些采访都是面对面聊出来的。”每一期的《电影百花》,还会发布译制片的简讯和影评。当月最火的电影主题曲,《电影百花》上还会登出简谱。

  当年,不少名导、明星都为《电影百花》写过拍摄日记。张金玲在《电影百花》发表过一篇日本见闻。讲她和田华、陈冲一起去日本访问的故事,还去了栗原小卷家。“一见她(栗原小卷),简直认不出来了,腰间系一条小围裙,头发也有点蓬乱,显然是为我们忙乎了大半天,主人把我们迎进她漂亮的会客室里,丰盛的酒菜摆成各式花样,使得这间房子更美了。小卷用日本妇女接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跪在地毯上为我们倒茶,我真觉得有点不习惯。我说:‘小卷,你不要这样客气,我们反而不自然了。’于是,我们把她拉起来和我们坐在一起,小卷说:‘尝尝我做的菜。’‘嗬’!味道真美,她不但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演员,而且又是这么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我们边吃、边玩、边唱歌,翻译同志为我们拍下了这欢乐的场面。天晚了,外面下着小雨,小卷把家中雨具全拿出来,送我们下楼,直到我们坐进汽车远去,我回过头来,透过蒙蒙的玻璃窗,还见她在雨中向我们招手呢。”

  百花齐放的明星们

  创办《电影百花》时,张耀辉已经50岁了,凭着自己“联络人”的性格,他和明星大腕们打成一片。张瑜尊称他“张老师”,他却叫张瑜“小鸡雏”。张耀辉说:“她(张瑜)外表文静,一说起话来叽叽喳喳的,跟小鸡雏一样。”斯琴高娃亲切地叫张耀辉“老哥”,有一年过年都是在张耀辉家过的,点名想吃酸菜肉馅饺子。“为了给她(斯琴高娃)买肉馅,我借了10块钱。” 田华、谢芳都叫张耀辉老张,老张也不客气,管谢芳叫“谢大姑”。

  80年代最火的女影星当属刘晓庆,时不常地就给张耀辉写信。张耀辉回忆:“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和刘晓庆刚认识,那时候她刚红,1979年拍了三部戏,《小花》《瞧这一家子》《婚礼》,刘晓庆这个人特别直爽,直爽得可怕,啥都敢说。”

  《电影百花》里的刘晓庆采访也相当有意思。当年,刘晓庆在五常县山河屯较偏僻的林区拍曹禺的《原野》。她口出狂言:演不好“花金子”就跳楼。我要去现场探班,她让我给她带红肠和叉烧肉。后来为了演谢晋执导的《芙蓉镇》,刘晓庆傲气十足地给谢晋导演发了电报:“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想演胡玉音,非我莫属。”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电影黄金年代,哈尔滨有一朵“小花”   

  张耀辉对本报记者说:“那次采访是在北影招待所108房间,刘晓庆拿了79封群众来信给我看,火成这样了,刘晓庆还是穷,出国都是从服装库借的衣服,打补丁的,刘晓庆一个月工资56块钱,每天补助3毛,她还得养活家人,嘴还馋。后来给我频繁来信,我俩性格能说到一起去,我穷她也穷,她馋,总让我给她买红肠。后来要拍《神女峰的迷雾》,剧组点名要刘晓庆来拍。可刘晓庆没档期,剧组让我去跟刘晓庆说,说我说话好使。她老妈、她妹妹我都熟悉,我到她家啥都敢说,她请我吃饭。有一回我到她家吃饭,她家养了两条法国小狗,见我就扑上来了,我说,你家的狗生活作风有问题啊,见男人就往上扑。”

  1986年秋,北影办公大楼里,刘晓庆推着自行车,在院里的柏油路上奔向招待所的小餐厅,前面一位西安的摄影记者发现是刘晓庆便兴奋不已,举起相机“啪啪啪”地按动快门,足有十几个画面。她笑眯眯地走向前去,面对记者说:“你的相机一定很高贵吧,操作起来应该很方便吧,请让我看看相机怎么样?”那位老兄欣然递过相机,刘晓庆眼疾手快迅速打开后盖,胶片曝光了。那位记者顿时目瞪口呆。张耀辉问刘晓庆:“你怎么能这样,他是为了宣传你的事迹才拍照的!”她回答:“未经本小姐允许,偷拍照片是不道德行为,是违法!”我想她太不讲情面了,真叫人下不来台……

  《电影百花》里经常采访的明星还有家乡人潘虹。“1981年秋,潘虹给我写来一封信,说夏天已经回哈尔滨了:‘我在哈尔滨绿茵浓密的街道上迎着晨风散步;我在松花江畔安静的沙滩上追逐浪花奔跑;我和亲人们携带着一天的食品,陶醉在太阳岛欢乐的人群中,划船、嬉水、野餐;我躺在阳光下,仰视着湛蓝深邃的苍穹,坠入深深的思索、遐想……哈尔滨啊!我终于掀起了你那神秘的面纱和梦幻般的色彩!’”

  花开花谢总是春

  《电影百花》红红火火办了五年,并没经历其他报纸杂志的低迷,直接在最红火的1984年停刊了。究竟为啥停刊?张耀辉透露:“后来各个省都有电影杂志了,但电影刊物会议评比《电影百花》还是排第三,遥遥领先。虽然《电影百花》一直都挺火,其实不怎么挣钱。为了办刊物,电影公司拨给我10万块钱,说要是赔了,这个刊物就不办了。那时候我们收入主要就靠发行,但是发行收回来的钱供不上印刷费。那时候,我们的支出主要是印刷费,稿费没多少钱,千字文10块钱,反转片20块钱、30块钱。后来一些外地的电影院卖完杂志也不给我们钱了,杂志就拉倒了。倒是我们发行的挂历,接着又红火了几年。那时候反转片不好弄,我弄来这些照片做成挂历,什么日本的栗原小卷、中野良子,我们挂历里都有。”

  本报记者 李子健

文章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