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食

东北记忆:大黄米饭

发布日期:2019-07-30

行于关东的大黄米饭,有时也归列于满族食物。对它在满族文献中的记载是满族贵族食黍米(黄米)平民吃粟米(小米)之说。 满族的民间味道风味独特,当然归功于关东山的各种山珍和土产。

东北东部有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万年冲积所形的广袤黑土地,这种肥沃的黑土长出的黍子格外壮实,颗粒硕大,脱去壳后留下的黄米粒个头较大,乡下为了区别于别的普通黄米,称这种黄米为“大黄米”。这种大黄米粒饱满晶莹,明晃晃的闪着米油的光泽。有人把大黄米划分为粗粮,但我总认为它比细粮口感清新,比粗粮细滑,是东北粮食之王。

大黄米最简单的做法是焖黄米饭。这也是满族民间饮食的典型做法之一。大黄米饭在东北民间也叫黏米饭,这是为了区别小黄米饭或小米饭而言的。也有将糯玉米和大黄米合在一起做成的黄白相间的二米饭,被称为“金银饭”,这样叫是为了讨个好口彩。焖黄米饭要多比普通的米饭加水才能焖熟,最好是那种大黑铁锅,铁锅底放上清水,中间架上木条相互镶嵌而成的锅杈子,将淘好的大黄米加上足量的水放在锅杈子上,灶下点着火,最好是木柈硬火猛蒸,随着“咕嘟、咕嘟”翻花水的响声,一会黄米的糯香就绕梁不绝了。

焖熟后的大黄米晶莹剔透,格外可爱。当然说到它的可爱不仅仅是色彩诱人,主要在于吃上。焖好的大黄米饭的吃法主要有两种。我记忆最深的是拌“油滋了”吃。油滋了是东北方言,就是炼猪油留下的油渣,概因炸油时,锅中发出“滋、滋”的响声。板油的油渣最纯净浓香,网油的就差点,炼时不好掌握火候,容易糊。把炼油剩下的“油滋了”加上老抽放在锅中蒸上,经蒸气一醺“油滋了”中的残油沁出来,“油滋了”少了油腻,由于受热后老抽的酱气渗入“油滋了”中,这时候“油滋了”便咸香爽口。将蒸好的“油滋子”与糯米饭拌在一起,杀馋啊,那香气一下子透到后脑勺,牙齿也快跟着吞下去了。有时也会奢侈些,直接用猪油和老抽拌上,那更是香爽滑腻。我自小喜欢吃咸鲜的食物,以至于这种吃法多少年来都是儿时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道深刻划痕,到现在我都认为这种吃法是最杀馋、它是世上最香的东西。另一种吃法是将焖好的大黄米饭拌上糖吃。个人认为白砂糖较绵白糖好,黏米饭很腻口,虽再用细软的绵白糖,未免更腻,砂糖到是既有甜味,其甜味又较为清淡些。

剩下的大黄米饭,再吃时有时也用油煎,这种吃法较腻,又浪费油,在乡下时无乎没有人家这种做法,在城中的饭店到吃过几次,也谈不上吃,只是尝几口,实在太腻了,这种吃法,更多时吃的是对清寒而又温暖的童年生活的回忆的寻找。

大黄米饭的无论哪种吃法,都是不敢多吃的,这种饭属黏食耐饿,不易消化,吃多了会积食,那时真是“肚子疼不能怨灶王爷”了。

文章来源:东北网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1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