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说他是百姓的调解专家,县领导说他是社会和谐的护航员
铁肩担正义 廉洁铸法魂
追记全省优秀法官、依安县人民法院民三庭原庭长刘亚庆(下)
□黑龙江日报记者 衣春翔
刘亚庆总说,自己十分普通。但记者在依安县采访时,总能听到依安人说他是百姓的调解专家,县领导则说他是社会和谐的护航员。
记者采访了一个又一个与刘亚庆生前接触过的人,通过他们的描述,还原出刘亚庆的人生历程——通过虚心求教、刻苦学习,他从司机变成法官;通过扎根基层、为民解忧,他从普通法官变成调解专家;通过廉洁自律、对党忠诚,他由专家成长为党的好干部。
刘亚庆平凡而又非凡的成长之路,将激励龙江涌现出更多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服务群众、甘于奉献、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优秀法官和党员干部,不断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是终身学习型的法官
1982年,刘亚庆从部队转业后,成为依安县法院的一名司机。很多已退休的老法官对那时的刘亚庆印象颇深。
与刘亚庆共事20多年的依安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高占臣回忆,法官、书记员和法警有的时候会在车上讨论案情,刘亚庆总是十分安静地倾听。有一次,一位书记员和法官正在车上针对一个案件进行讨论,刘亚庆第一次插了句话,而这句话中所说的法条,正是案件的关键。
原来,通过在车上倾听法官和书记员们讨论案情,刘亚庆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能够让百姓感受公平和正义的法律工作充满了向往。因此,他认真听着法官们讨论案件,当说到相关法条时,他会用心记下,回家以后翻阅相关法律文件和书籍进行自学。
当时,依安县法院法警力量不足,组织考试公开选聘。很多法官都建议刘亚庆试试,而他也凭着优异成绩,从司机变成了法警。
高占臣回忆,当时很多法院的工作人员业余时都会休息一下,但刘亚庆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资料馆和图书室里学习。让高占臣印象最深的是,刘亚庆经常手抄各种法律文件和法条法规。“我问他,看看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抄一遍?他告诉我,用小字抄下来,方便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阅读和背诵法条。而且还可以练字,不会因为字写得不好影响工作。”
通过刻苦学习和钻研,让刘亚庆有了事业上的收获,担任法警不久,他又先后成为了依安县人民法院民庭书记员、民庭助理审判员、经济庭副庭长、经济庭庭长、民三庭庭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从来都没忘记在实践和阅读理论书籍中学习各种知识。
2003年和2004年,依安县亚麻厂和糖厂两个国企先后破产,而负责破产案的正是刘亚庆。这两个案件之前,依安县并没有涉及到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案件。
为使案件顺利解决,保护国有财产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刘亚庆带领当时的经济庭所有人员一起学习中外破产法相关条文,研读金融、经济学知识,还到齐齐哈尔中院和省高院查询破产案例并认真研读。
由于准备充分,依安县历史上第一例破产案完美宣判,各方利益都得到了保护。依安法院民二庭庭长徐东华曾是刘亚庆的书记员,她对记者说:“刘亚庆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每次审理一个案件,他都会到资料室找出大量以往的判例进行学习。案件审理完后,他又一定会针对这起案件和以往案例进行对比和分析,把所有的判例都烂熟于心。同时,他也不忘记理论学习,经常会把自己的办案体会与法律理论相结合,写成论文。”
据了解,刘亚庆撰写的《调解制度演好最佳配角》多篇论文曾多次在省法学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佳作奖、优秀奖等奖项。他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加强农业技术精准扶持》等司法建议还被依安县采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他是脚上沾着泥的法官
1993年的一天,刘亚庆在研读法学期刊时,一篇介绍马锡五的文章吸引了他的注意。
马锡五是我国老一辈知名法学家,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他坚持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的办案方式,坚持审判和调解相结合的审判作风,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当时刘亚庆是依安县人民法院民庭助理审判员,正为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苦苦求索,马锡五的审判方式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刘亚庆前进的道路。依安县法院退休干部李伟江曾与刘亚庆共事多年,据他回忆,那时候,刘亚庆总说,“我们基层法官应该深入乡村基层,脚上沾上泥土,在田间炕头帮着百姓解决法律问题。”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4年至1997年,因工作需要,刘亚庆被派到依安县太东乡担任主管政法的副乡长。当时我省乡村的发展还较为落后,矛盾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冬季农闲时,还会出现治安案件。
刘亚庆积极发扬马锡五精神,深入到农民家中,详细了解矛盾根源,解决了很多乡里部分村长久存在的经济矛盾、家族矛盾、邻里矛盾。他还组织各村利用冬闲学习农业技术,开展大棚种植,并举办大秧歌比赛、手工编织比赛、秸秆还田比赛等活动,不但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带领村民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正是这段乡村工作经历让他深刻了解到,基层法官必须重视调解,才能有效解决基层矛盾。回到法院,刘亚庆后来成为了一名法官,并成长为民三庭庭长。但无论身居何职,深入到百姓中间通过调解解决法律纠纷,一直是他秉持的工作方式。
依安县辖10多个乡镇,上百个行政村,民三庭的案件很多来自于乡村。为解决案件,调解矛盾,身为法官的他,几乎跑遍了每一个村落。
2015年,种植户王春海向个体工商户姜春雨借了8万多元用于水稻种植。但由于遭遇自然灾害,收成不好,无力偿还。由于姜春雨找不到王春海,只有去法院寻求援助。刘亚庆让姜春雨别急着起诉,让他先“调调”。于是,刘亚庆先后在10多个村子寻找王春海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太东乡的一个村子找了王春海。
通过询问,刘亚庆得知王春海并不是有意逃债,而是由于岳母病了他带着去治病,刚刚回家。刘亚庆还看见,王春海家是4代10口人住在一个老房子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找到姜春雨说,“你看王春海,把双方老人都接到自己家住,并且认真照料,一看就是个有孝心的人,是一个想把日子过好的人。如果你可以让他分期还款,他肯定会还。”
就这样,姜春雨和王春海达成了分期还款的协议,王春海也一直按时还款。2017年,姜春雨还主动借钱给王春海,让他买种子,用于扩大再生产。如今,姜春雨和王春海已经成为了朋友,相伴走在致富路上。
“为了群众不累诉,宁愿自己多跑路”,一些本可依法判决结案的案件,他为双方当事人利益着想,付出大量的精力进行调解,而这也让他最终成长为公认的调解专家。
他是从不徇私情的法官
文书英是和刘亚庆接触时间最长的律师,对刘亚庆她有一句评价——不徇私情却又有情有义。
文书英告诉记者,早些年时,一些当事人为了能赢官司,总想找刘亚庆“通融通融”,有的想方设法拉关系,有的搬出领导施压,有的想以金钱开道。但刘亚庆一概回绝,每次都明确告知当事人,“如果你真有理,我们一定依法办案;如果没理,不管你想啥招,在我这儿都没用!”久而久之,就再也没人敢找刘亚庆“徇私情”了。
作为基层法院一名民商事审判工作的专家,刘亚庆审理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标的比较大的经济纠纷案件,但他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35年,却做到了零违纪、零投诉。
不徇私情的刘亚庆却也有情有义。有一次,一个农村亲戚找到刘亚庆诉说“委屈”,希望能够为自己“做主”。原来,这位亲戚有烤制糕点的手艺,便在村子里烤制售卖。由于没有相关证照,执法人员将他的加工点取缔了。听了亲戚的牢骚,刘亚庆耐心给他讲起法律法规,还详细告诉他应该如何合法合规的自主创业。刘亚庆问这位亲戚,“你没卖出去的糕点还有多少?”这位亲戚告诉他还有几十斤,刘亚庆把当时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这位亲戚,买下了全部糕点。
刘亚庆的母亲、岳母还有妻子身体都不好,刘亚庆虽然一心扑在工作上,但只要有一点时间,他顾不上自己休息,想方设法尽一个儿子和丈夫的责任。他经常帮着母亲和岳母干清洗床单被褥等家务活。
记者采访时,他的岳母指着柜子里摆放整齐的被罩说,“这就是亚庆给我洗的,我不舍得用啊!”
刘亚庆不仅对家人好,对于同事和下属也同样细心周到。民三庭里女同志多,无论开庭多晚,他都会把每个女干警送到家。每年院里开展评选表彰他都将名额让给年轻人,很多提拔的机会,他也都让给了他觉得更有潜力的同志。他还经常照顾有困难的当事人,经常为他们买饭、垫付车票钱。
对别人很大方,但对自己,刘亚庆却十分“小气”。一双旅游鞋他从2012年一直穿到2016年,鞋底磨漏了才换,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双花了15元在地摊买的布鞋。10月24日,为了给矛盾多元化解中心揭牌,他才花了260元买了一双皮鞋,他的妻子告诉记者,这是刘亚庆这辈子买的最贵的一双鞋。
刘亚庆办公桌上,有一个用了十几年的台历底座,今年的日历牌上几乎每一页都记录着他的工作要点或计划。10月23日,只写着3个字——明天忙。10月24日他去世当日,没有任何记录。然而,接着翻下去,10月25日上写着,安排两个调解案件送达文书;10月26日则写着:上午查封房产,下午开庭……
一本普通的台历,仿佛他的生命,因写下法官的辛劳而变得厚重,因承载法官的责任而变得宝贵,因充满着对工作和生活的深深眷恋而永远鲜活。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